对于假货,马云曾经做过一个生动的比喻:如果把假货比作是长在市场这张脸上的麻子,那电商就像是一面镜子,让人看到了自己脸上的麻子,但是镜子打破了,麻子还是存在的。马云想用这个比喻说明,现在淘宝等网购平台上出现的假货商品,并不是因为电商平台的兴起而出现的,而是一个原本就存在的社会顽疾。
12月23日,阿里巴巴就召开了2014全社会联动打假报告会,宣告了近年来阿里在打假方面的努力,更呼吁社会以及监督执法机构的合作。
很多假货其实只是窜货
在打假报告发布会上,中国电子商务协会政策法律委员会网规研究中心负责人阿拉木斯分享了近年来各监督执法部门的打假数据。从工商总局商品委每年发布的打假商标战略年度研究报告可以看出,2010年假冒伪劣案件占比只有0.62%,到2014年,这个占比也只有到0.67%,增长并不明显。而今年天猫双十一中抽检的涉嫌假冒比例是3.86%。
阿拉木斯表示:“经过对电子商务行业假冒伪劣的占比和商品品类之间的关系分析后得出,鞋、箱包、配饰、服饰、化妆品、数码配件这六大类基本上都是占比偏高的领域。而占比最低的领域和这六大占比偏高的领域最大的差别也是七倍。经过不同类目的数据模型统计后,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在电商平台上平均假货率应该是在4.8%。到8%。左右。
那为什么这么多消费者的感觉和实际得出数据之间有这么大的差距?
阿拉木斯认为,这是因为有一些有可能被误杀的现象:“首先是窜货。比如说我一个代理商,我按照产品授权可能只在特定区域内销售,但是没有网上的销售权,如果我销售了的话,这个销售超出了我地理空间范围,就会因为产品销售的渠道而引发一些问题,但这个产品本身没有任何问题,但是占到了所有商标权投诉的一半以上。”
而占了“类似假货”榜单第二的就是淘宝村了。到目前为止,农村家庭淘宝店也就是淘宝村已经有200多家了,这些淘宝村就像我们日常看到的集贸市场一样,大家知道这样一些产品是没有包装的,在线下的治理中把控不是很严格,是允许流通的。但是搬到网上的话,阿拉木斯表示:“就看你用什么标准衡量它了,如果还用线下集贸市场的要求那肯定没有问题,很多人用王府井这种大型百货商场的要求去要求他们,去从事这样的产品包装等等,这个肯定是不对的。”
排行第三的“嫌疑目标”就是跨境商品了。由于很多跨境商品都没有中文标识,如果按照假冒伪劣产品来处理的话也会大大增加假冒伪劣产品的比例。
打假成功还需多方合作
从2013年1月1日至2014年11月30日,阿里集团在消费者保障及打假方面的投入已经超10亿元人民币。仅2014年前三季度,阿里配合品牌权利人年处理600万条侵权商品链接,配合各级行政执法部门,办理侵犯知识产权案件1000余起,抓获犯罪嫌疑人近400人,涉案金额近6亿元。在会上,陆兆禧也表示:“阿里作为一个公司我们没有执法权,在打假工作上也一直感到很孤独。今天我觉得非常鼓舞,因为有那么多领导和同行合作伙伴的认可,对我们一些工作也给出了非常清晰的指导。”
据了解,到目前为止阿里巴巴与国家多部门联合发起了“打击假冒伪劣、保护知识产权、共创电子商务健康环境”的新型合作模式。公安部已启用了阿里经济案件协作平台,建立起高效快速的案件信息报送通道,阿里巴巴定期整理并上报的售假卖家线索得到了及时查办。此外,质检总局与阿里巴巴在杭州设立了“互联网电子商务产品质量风险监测中心”,知识产权局、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等也都与阿里巴巴建立了顺畅的打假维权联动机制。
但是,陆兆禧表示,假货的根源在线下,仅靠一家企业,仅靠在线上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希望更多的社会力量能够加入到打假的协同中来。而阿拉木斯也表示,像淘宝和天猫这样的平台不生产商品,也不直接销售商品,只是在经营一个平台,所以在交易中只是承担监督作用,对交易的控制是间接的,要想真正解决假货的顽疾还得各个电商平台以及消费者等多方合作。
(来源:中国保护知识产权网)